连云港2013年高中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卷说明: 1.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考试内容书写到答题纸的相应部分。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古代帝王的称号有所谓“德号”之称,德号是依其所做的事业为根据的。那么当有“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功绩之人应得之“德号”是 ( )
A.神农 B.黄帝 C.蚩尤 D.炎帝
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世袭制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秦汉采取了“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异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4.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如果其中的“汉”是指北宋,那么这里的“蕃”是指 ( )
A.西夏 B.辽 C.金 D.吐番
5.《陆游集》中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隋唐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
A.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开启近代化生产模式 D.引进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结束对峙局面,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8.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并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A.罗斯福只看到日本作战力量的强大没有看到中国的力量。
B.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9.由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联想到“林肯领导美国人民从噩梦般的困境中走出来”的历史。这里的“噩梦”是指 ( )
A.英国殖民统治 B.黑人奴隶制度 C.经济大危机 D.南方奴隶主叛乱
10.“(明治维新)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学习西方技术 C.提倡文明开化 D.建立警察制度[来源:学科网]
11.“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2.《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13.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行省制 B.创设三省六部制 C.废除宰相制 D.设置军机处
1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实行计划经济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15.1882年5月,欧洲某几个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援助。”这里的“其他两缔约国”是 ( )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俄国和德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
16.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17.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其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本质含义是 ( )
A.制定公平经营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B.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强化国家调控职能
C.政治上的民主体制,经济上的高度集权
D.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国有化的改造
二、非选择题(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36分)
18.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顾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建构的中国近代史主线是什么?近代前期,针对蒋廷黻提出的命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回答?(3分)
材料二: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2)依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的含义。(1分)
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3)依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4)材料四中,1953年中国走上“快速工业化”的标志是什么?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分)
材料六: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6)据材料六,说明中国近代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1分)
19.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有人总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这次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度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通过阅读材料一可以发现作者把什么事件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与前两次浪潮进程相比,冷战后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有何突出特点?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三: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3)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了20世纪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现象,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停滞、倒退现象?(2分)
材料四:中国必须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第二次是1842—1860年……第三次是1957—1976年……。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4)中国错失1842—1860年、1957—1976年两次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五

(5)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说出材料五展示的图片中有中国参加的两个组织的名称。(2分)
材料六: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为的现象,它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论你愿意与否,全球化进程都会不断深入地发展。意大利反全球化的发言人卡萨里尼在该运动开会时,也在喝可口可乐,而可口可乐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他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中。”甚至连反全球化也经历一个“反全球化的全球化”过程,即反全球化的浪潮在聚合全球力量。
———韩震《“反全球化”的陷阱》
(6)依据材料六的观点谈谈你对全球化运动的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2分)
20.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 元 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划时代发明;远洋航海技术 |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 ① |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 ② |
明后期 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③ |
18—19世纪 中叶 |
瓦特改良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达尔文著有 ④ |
清 |
|
(1)请把表格中划横线的部分补充完整(4分)
(2)根据材料一表格,说明在10—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叶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叶(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2分)
材料四: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五:神州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来造福。
——据新华社电
(5)材料四、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哪些科技成果?材料四、五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6)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1分)